2014-03-13 20:13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得让我咋舌。……”次仁罗布在小说《放生羊》开篇如此写道。
这是小说主人公年扎的一个梦境,梦见的是去世12年的妻子。为救赎妻子的“罪孽”,让她在另一个世界免于苦难,年扎买回一头待宰的羔羊“放生”。日复一日牵着小羊转经、焚香,主人公以这种方式与亡妻对话,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藉。然而,从天而降的癌病让主人公面临离别放生羊的更大痛苦,他以超乎寻常的虔诚与努力争取生命的长度,希望能更多陪伴放生羊一程。
短篇小说《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奖评语道:“这是一个关于祈祷与救赎的故事。小说中流淌着悲悯与温情,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放生羊是西藏最有特色的事物之一,在西藏转经路上、寺庙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或几头羊去转经,表达内心的祈愿。当我只写了1000来字时,就深陷进去了,以很小的视角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前来领奖的青年作家次仁罗布,日前在浙江绍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他表示,题材无所谓大小,他重在表现西藏民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我愿意写真实的情感。只要是人,感情都是相通的,真实的感情是可以感染任何民族的读者的。”他介绍,不久前他出访韩国,韩国女作家朗诵译成韩语的《放生羊》,感动了在场人士。
带着这种写作意识,近年来,次仁罗布先后创作出《杀手》《界》《传说》《阿米日嘎》《放生羊》等多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并获各类大奖,成为文坛关注的新星。
次仁罗布今年45岁,1986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系。小学时读到《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小说,在感受全新世界之时,也深感文学的魅力。毕业后断断续续写过小说、散文、诗歌,但他自己认为,真正意义的文学创作,是2005年后。
“以前写小说,只是讲一个故事而已,至于故事的内涵是什么,对读者有什么启示,我不会考虑。现在,我除了考虑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东西,传递什么信息外,还要思考用什么手法最能够表达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藏族作家,我更多思考的是本民族的问题,更多地是想表达藏民族内心情感和心路历程。”
他说,之所以有这个转变,一是通过参加2004年度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的学习,对文学的认知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基于这些年表现西藏文学作品存在的某些现象。
“西藏对外开放后,写西藏的人多了,很多作者对西藏的历史、文化、现状了解非常浅表,所以把西藏写得特别神乎和神秘,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还原,还原藏族人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这是一个藏族作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今后创作的方向。”
他认为,“真实的西藏”的内涵,体现于西藏民众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中,“读者从《放生羊》中不仅可以看到主人公年扎真挚、深沉的内心情感,也可以看到西藏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非常自由的宗教信仰。这就是真实的西藏。”
采访中得知,次仁罗布正在构思一个长篇小说,试图通过一个藏族家庭半个世纪来的生活故事,表达藏族人的生命态度。
次仁罗布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看中外优秀影片影碟,乐于与各民族作家、同行交朋友。
“我喜欢看讲故事有突破、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如《暴风将至》《老有所依》《通天塔》《撞车》等,喜欢这些片子的叙述方式。时代在发展,文学要创新,《放生羊》就借鉴了不少别的作家的表现手法。几次进鲁迅文学院学习,认识了不少其他民族的作家,通过互相的学习,自己有了很大提高。”
次仁罗布表示,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对自己是巨大的激励,坚定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普世价值,赞扬人性的伟大,揭示困难面前的无畏精神,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善良,作家有责任和义务给读者构建一个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