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9 09:34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援藏是南宫28人生中一段难得的经历,也是南宫28人生中永恒的财富,在援藏期间,感受到彼此之间浓浓的真情和沉甸甸的责任。”正是带着这份浓浓的感情和沉甸甸的责任,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亚东联络小组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有力有序地组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以特色产业为抓手谋划发展,饱含真情改善民生,使亚东县援藏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发展的格局。
2011年9月18日夜,正准备休息的亚东群众在一阵地动山摇中冲出了房间,恐惧笼罩在群众心头。“灾情就是命令”,在震后3分钟内亚东县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7分钟内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亚东县县委书记纪晓鹏亲任指挥长,明确各救援组任务和工作重点,联络小组其他成员第一时间里,深入各受灾点带领群众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转移群众,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安全,最大限度地转移财产、减少损失,基本上保障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治。
亚东全县动起来了,暴雨也越来越强烈。援藏干部们按照分工,带领各组人马奔赴各受灾一线,组织救援,指导群众撤离,设立灾民临时安置点,收集各类信息,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后勤保障服务……
走进灾民临时安置点,看着逐渐安定下来的受灾群众,纪晓鹏紧绷的心也稍稍放松,问这家房子有事儿没?问那家有人受伤没?
“大家要相信党和政府,灾情会得到迅速控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联络小组,措施有力、组织有力,救灾过程中,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未发生一起治安事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他们与全体干部一起,自地震灾害发生以来放弃休息,春节、藏历年等重要节日与灾区群众一起度过。
在调研的基础上,援藏干部依托亚东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城镇化、项目投资、优化环境5篇文章,培植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战略,并把2011年确定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年,全面启动了“亚东鱼”等6大板块的特色产业,启动招商引资工作;成功举办了仁青岗边贸市场开放5周年庆祝活动和首届国际边贸旅游文化节、首届中印经贸促进会。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编制规划并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率达44%。2011年,上海复星集团等7家知名企业在亚东注册落地,注册资金达3.4亿元,在灾后投资、税收大幅降低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达40%以上增幅,2012年1-9月税收增幅达1162.16%,达6121万元,财政收入增幅达508%,达2264万元。
“援藏工作,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又要注重产业建设。”在工作中,联络小组是这样考虑的,也是这样做的。
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援藏工作新水平。突破统筹项目的框架,与内地企事业单位建立有效联系,增加计划外捐助;突破资金援助的框架,引进内地先进技术,促进先进工艺与传统文化、现有资源对接。联系上海海洋大学为“亚东鱼”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首个产学研基地——“亚东鱼”产学研基地,开展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突破无偿捐助的框架,引进上海电力公司、上海市思麦基金会等内地企业,促进共同发展。
“民生问题是最大的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这是联络小组的民生理念。在群众增收方面,援藏干部们采取“政策引导+产业支撑”的方式,实行“农牧民增收致富奖励机制”,加大特色产业支撑。
实施富民工程,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渠道;加大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设立“群众增收致富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群众增收年均两位数增长,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662元,2012年预计增幅在20%以上。
实施保障工程,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积极争取上级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结合灾后重建,提出了“整合优势资源,进行集中办学”的思路。积极协调社会捐助100余万元,提升社会事业水平。
“带着感情、带着真情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前提。”正是援藏干部们对援藏工作的这份情结,使他们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履行职责,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援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