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4:0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丁青县丁青镇丁青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心系群众理思路,为民解忧谋发展,拓宽渠道促增收”,采取四种方式,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目标,确保全村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中药材采集促增收。丁青村党支部充分结合本村药材资源丰富和劳动力过剩的现状,组织村民组成了2个中药材采集组,并进行了具体分工。第一组为39名贫困农牧民组成的知母、贝母采集组,计划每年采集120斤左右;第二组为70名农牧民组成的雪莲花采集组,计划每年采集350斤。为了增强农牧民群众采集中药材的积极性,解决销路问题,村党支部还主动向农牧民群众承诺:所有采集的中药材一律由党支部负责联系销路,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发展民族工艺促增收。丁青村现有各类手工艺人40多个,由于缺乏引导,长期处于零散的无组织状态。村党支部针对这一问题,深入群众,逐户调查了解,挑选出了手艺精湛的33名画匠组成画匠队,积极搞好对外联系,主要承包了农牧民安居工程项目的唐卡绘制、房屋建筑和藏式家具绘画;由10名木匠组成木匠队,主要参与了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建设;由10名银匠、铁匠组成了特色手工艺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一些民族手工艺品的打制。并选出有一定文化、手艺精湛和生意头脑的农牧民群众担任组长,负责各组业务的联系和洽谈。预计手工艺队员每年的人均收入可达30000余元。
加大培训力度促增收。以小城镇建设活动和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为契机,组建了2支由100多人组成的农牧民施工队,并邀请驻地部队官兵为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劳动技能,为增收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搞好法律知识培训,要求农牧民群众在劳动雇佣中,一定要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并明确职责和义务,努力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培训,为今后的劳务输出工作有组织、有计行创造了必要条件,预计明年农牧民施工队将实现收入70000余元。
发展多种经营促增收。充分利用离县城近、小城镇规模不断壮大的优势,组织本村农牧民群众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现金收入。一是搞好畜产品销售。组织本村农牧民群众将牲畜的皮毛、牛奶、牛肉、酥油销往县城,增加现金收入;二是抓好蔬菜大棚种植。建成2个蔬菜大棚,承包给2户农牧民群众。同时,邀请农技人员对农牧民群众进行实地培训,教授种植技术。现在2个蔬菜大棚已初见成效,蔬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增多,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绿色环保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