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援建日喀则在珠峰脚下写辉煌

2014-09-01 09:1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20年,弹指一挥间。20年,珠峰脚下,正发生着波澜壮阔的一幕,一笔笔援藏资金、一个个重大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犹如金秋硕果,挂遍了日喀则大地。

走进日喀则市,城区街道宽敞,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当夜幕来临时,日喀则市更是华灯璀璨。老日喀则市人都有印象,1995年前的日喀则市,整个城市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没有一盏路灯,没有一栋像样的建筑。而正是援藏的20年,让曾经狭小的日喀则城,变成了如今近50平方公里的大城区,日喀则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新的光彩。

“日喀则市的变化正是全地区18个县(市)巨变的缩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地委书记丹增朗杰深有感触地说,实施对口支援的20年,是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社会局势最稳定的时期、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群众生活改善最显著的时期。

是啊,辉煌成就的20年!这里面包含着无数援藏干部的心血,更包含着上海、山东、黑龙江、吉林四省(市)人民和宝钢、中化两企业无私援助的浓浓情意。

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洪波介绍,为促进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四省(市)、两企业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不断拓展对口支援领域。

20年来,四省(市)、两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农牧业结构,实施科技兴农兴牧,形成了一批农牧业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了特色经济;稳步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壮大特色农牧产品品牌;积极创新经济模式,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带动农牧民致富;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扶持民族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商品的开发和农牧产品加工厂建设,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白朗蔬菜、岗巴羊、艾玛土豆、亚东鱼……这些特色产品闻名区内外。

四省(市)、两企业还按照中央提出的“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要求,通过实施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的“四通工程”,改建和新建农牧民住房,整治周边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扶持致富带头人、提供优良种畜,发展特色种养业等,使村集体经济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通过实施“安康示范村”工程和安居工程,激发广大农牧民自我发展、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通过实施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当地城镇化建设步伐。

为改善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条件,20年来,四省(市)、两企业建设了上海路、迎宾路、山东路、吉林路等城市主干道,使城市交通四通八达,也使城市发展步入快车道。而日喀则文化中心、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地区幼儿园、民俗文化村、山东大厦、年楚河生态橡胶坝、地区旅游服务中心等一大批援藏项目的建成,对推动日喀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金项目援藏是动力,人才技术援藏是关键。四省(市)、两企业还按照“急需、实用、见效”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远程教育三位一体的方式,加强人才培训力度,先后安排日喀则地区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援藏省市进行挂职锻炼、短期培训;组织援藏省市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开展多领域、多行业的送科技、传技术活动;利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培训面扩大到农村牧区,培训内容扩展到科技、教育、卫生、农技、环保和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

20年来,上海、山东、黑龙江、吉林四省(市)财政和社会各界提供无偿援助资金69.45亿元,援助日喀则地区各类项目2571个,先后选派了1053名援藏干部到日喀则地区工作,帮助培训各类人才4万余人次,有力地推动了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记者 王杰 陈志强)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