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零距离感触沧海桑田的烙印——自治区省级离退休干部赴昌参观考察纪实

2015-08-19 10:11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零距离感触沧海桑田的烙印
 
——自治区省级离退休干部赴昌参观考察纪实
 
本报记者彭虹 杨顺芳
老干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考察茶马城
    八月的昌都,一个收获的季节,一派繁忙的景象;
    八月的昌都,处处硕果累累,绽放着美丽容颜;
    八月的昌都,沧海桑田,只为心中梦想。
    为了让自治区省级离退休干部更好地了解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日前,我市邀请自治区省级离退休干部深入到察雅县酉西村参观考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参观考察经济开发区建设,感受昌都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博;参观考察老城区改造工程,感受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自治区省级离退休干部江村罗布、列确、巴桑、子成、索朗达吉、曲加、向巴嘎登、洛桑顿珠、白钊、多吉、次仁、德吉措姆、巴桑顿珠、顿珠、次仁卓嘎、索朗卓玛参加参观考察活动。
    区党委常委、昌都市委书记罗布顿珠,区政协副主席、区老干部局局长参木群陪同参观考察。
    在酉西村,老干部们参观了内设调节室、便民服务点、驻村工作队办公室、卫生室等六办十室新建的村民委员会,听取了村干部就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汇报,对我市加强基层政权,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参观考察中,老干部们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留,认真的参观每一间办公室,不时发出感叹,“现在的村民委员会,比南宫28当年办公条件好一百倍、一千倍。”并纷纷称赞:近年来,昌都市委、市政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群众、拓宽领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基层战斗堡垒不断巩固、党员队伍活力强、党员干部服务意识高、各项工作亮点纷呈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经济开发区、玉龙铜矿、果多电站,人影攒动,机器声轰鸣,建设现场如火如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实施“强工兴市”战略,以昌都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筑巢引凤,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园区,一批节能、环保、高效的招商引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老干部们听取了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了解了相关企业生产加工情况,参观了玉龙公司展厅、沙盘、调度室,目睹了整个铜矿的生产流程,参观考察了果多电站建设现场,真正感受到了昌都发展的强劲脉博,对昌都今后的发展倍加充满信心。
    离退休干部们兴致勃勃地感叹: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新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产业发展定位明确,引进的企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拉动力强,形成了更大的产业聚集区,将是昌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昌都经济腾飞的翅膀,相信一批批企业会在这片创业的热土上遍地开花并结出硕果。
    玉龙铜矿拥有丰富可靠的资源。昌都市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带北、中段,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玉龙铜矿的铜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达650万吨,远景储量达1000万吨。除铜金属外,伴生大量钼、金、银等,矿床规模大,适宜大规模露天开采,可综合利用,经济价值巨大。
    离退休干部们巴桑用手中的苹果ipads记录着眼前的一切,感慨道,“铜是我国紧缺的大宗矿产之一,我国每年需大量进口铜精矿。玉龙公司融采、选、冶、销为一体,是西藏现代工业的标志性工程。工程的投产说明西藏潜在的巨大矿产资源优势开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对于全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将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也将缓解我国铜供需矛盾,拉动西藏相关产业的发展。”
    “哗啦哗啦……”在山高谷深的昌都县柴维乡果多水电站建设现场,渐行渐远的水流声吸引着离退休老干部们,让他们驻足停留在观景台边,遥望着魏巍的水电站工程,无不感叹鬼斧神工之造诣。
    果多水电站作为西藏规划建设的重点能源项目,是澜沧江支流扎曲河规划的第二个梯级电站,总投资38.33亿元,总装机容量16.5万千瓦,是目前我区在建的第二大水电站。建成发电后,将基本解决玉龙铜矿和昌都的缺电问题。
    “昌都是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让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滚滚江水造福于昌都人民,甚至造福于全西藏各族人民。”眼前的建设场景震撼着离退休干部白钊。
    城市建设就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舒心,过得满意。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和纲要,基于昌都在藏东经济区主战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昌都市以超前的思维和宽广的眼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大手笔绘就了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
    昔日,行路难,住房难,环境差,让这座古老的城市不堪重负。如今,通过几年的城市建设,昌都镇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如破茧之蝶正翩跹起舞,一幅靓丽的城市新景铺陈在藏东大地上。
    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一栋栋楼房、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等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如火如荼地施工,城市大会战正在按照既定目标加速推进。
    在参观考察城市建设时,每到一处,离退休干部们一边赞叹一边期许,亲身感受到了近年来昌都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沿途中,离退休干部们都认真听取情况介绍,详细了解项目的 总体规划及进展情况,“这是哪儿!那是哪儿!……”“咔擦咔擦”的拍照留影记录着眼前的一切。
    当看到并感受到昌都城市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高端大气的规划设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时,离退休干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惊讶、激动、欣慰、赞叹不已。
    离退休老干部们一致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把科学发展落到实处,发展思路符合市情,符合民意,各方面决策科学,措施得力,城市建设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彩,昌都用心经营城市,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大大提升了昌都的城市品位。现在的昌都,不仅天蓝水清、生态宜居,而且设施齐全、繁华现代,城市分区功能合理,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受惠其中,打造了一座具有藏东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街面干净非常整洁,车辆停放非常整齐,村容秩序非常规范,基础设施也焕然一新,整个村子的环境都上了一个档次,变化确实惊人也很喜人,让南宫28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离退休干部们在参观类乌齐桑多镇恩达村时赞叹不已。
    恩达村的变化只是昌都市众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缩影。在三江大地,无论走进哪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能明显感受到,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不仅使村民们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而且水、电、路、讯、广播电视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备,也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近年来,昌都市紧紧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增收与发展共进,把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在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离退休干部们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地观看了达若村的发展变迁展板,参观了村民委员会,了解了该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离退休干部索朗达吉站在村委会楼上,这片和谐美丽的容貌尽收眼底:整齐的楼房、规范的绿化、宽阔的马路……在他的记忆中,上个世纪50年代,不说农村,就整个昌都镇十分荒凉,大多数都是土房和茅草房,水泥路更不用想,吃一顿白面的饺子还要等到过年。昔日寓居在达玛拉山腹地的达若村随着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从山上喜迁到国道沿线,由杂乱走向整洁、由无序走向规范、由贫困走向富裕,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面对美丽的村庄,和索朗达吉老人同行的离退休老干部们个个精神矍铄,幸福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整个考察活动,离退休干部们一路欣喜、一路畅想,纷纷表示,通过对昌都党的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参观考察,更加坚定了信心,回去后要积极发挥好余热,多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让和谐的音符伴随着崛起的步伐,构成凝聚人心、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让藏东这颗高原明珠,日渐变得玉润珠圆,光彩夺目。
   市领导阿布、佘兴宇、李富忠、贡秋江村、王伟、黎世江、图嘎、马陵田、张宏军等分别陪同参观考察。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