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我愿做丁青的园丁,浇灌出最美格桑花”

2015-11-10 12:3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我愿做丁青的园丁,浇灌出最美格桑花”
 
——记天津第七批援藏干部、丁青县委常务副书记胡学春
 
    2013年8月的丁青,天蓝水清,鸟语花香,祥云浮山间,玉带绕山峦,处处充满着康巴儿女的欢歌笑语。作为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和丁青县工作组组长,胡学春带着天津人民的深情厚爱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也意味着援藏这项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已经拉开了序幕。
 
急丁青之所急,解丁青之所难
 
    丁青,西藏东北部,昌都市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素有“冬虫夏草之乡,热巴舞蹈之源,象雄文化之脉,象牙玉石之都”的美誉。国道317贯穿全县,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有援藏干部这样描述丁青,“山高有草无树,少水少电少路,氧气和我说雅目(藏语:再见),四季不脱棉裤”。丁青的道路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道路崎岖、险峻。都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丁青之路,难于蜀道。
    胡学春在天津时担任北辰区北仓镇党委书记,也曾在北辰区法院、政法委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的优势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到丁青后,根据组织安排,胡学春担任丁青县委常务副书记,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不顾高原反应,道路险峻,路途遥远,足迹踏遍了丁青县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走访调研了县辖的13乡镇,65个村居,深入农牧民家中了解生活状况,嘘寒问暖,很短时间内就全面掌握了丁青的县情县况,为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做丁青人,再做丁青事。胡学春每次下乡调研、检查、蹲点的机会,总是要到农牧民群众、弱势群体、离退休老干部、民间老艺人家中去看望,用心去感悟群众的疾苦。截至目前,他已自掏腰包近3万元现金和购买物品慰问群众60多人。
    来自丁青县觉恩乡一个困难家庭的3岁男孩嘎松多吉,因患先天性颈胸椎结核,面临高位截瘫的危险。今年元旦过后,救儿心切的嘎松多吉爸爸带着小嘎松找到胡学春,希望能够带孩子到天津医院进行治疗。看到父子俩急切的眼神,胡学春和其他几位援藏干部商量后决定,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将孩子带到天津会诊。在他们的资助下,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天津卫生部门的帮助下,嘎松多吉住进了天津医院,并由儿童医院和天津医院的专家进行了会诊,专家决定先保守治疗,待他长大后再实施手术根治,并为孩子量体定制一套全身支具以保护颈椎,让嘎松多吉和他的家庭对未来又充满希望。
    急丁青之所急,想丁青之所想,解丁青之所难,胡学春积极协调援藏计划外资金,用于解决困扰多年且无力解决的问题。当了解到多数机关干部上下班交通不便的问题,斥资60多万元购买了考斯特客车用作机关班车;当了解到公安干警出警、巡逻机动性差的问题,斥资80万元添置了9辆警用车辆,大大提高了机动能力;当了解到到协雄乡机关没有暖气,干部无法正常办公的问题,协调供热部门,并出资8万元接通了暖气……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从来没有人主动要求或求助过什么,胡学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主动的去帮助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干事创业结硕果
 
    “既来之,则安之,必行之”。这里的“行”在胡学春看来就是要干事创业。初到丁青,为了让援建项目尽快落地,他白天跑办项目奔波劳碌,夜里为制定规划伏案疾书。长时间的生活不规律和过度劳累使我的身体严重透支,不得不靠大量药物维持,但他无怨无悔,毫不动摇,继续履行着神圣职责。胡学春多次召集县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援建项目情况进行梳理和部署,并要求援藏干部和各有关方面要以对党、对西藏丁青各族人民和对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质量标准、严格施工纪律,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安全,努力争创丁青县标准示范工程和天津援藏项目精品工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心血浇开幸福花”。目前,对口援建的8个项目已全部落地,共投入援藏资金3987万元。其中,投资340万元的布塔乡江汝桥、丁青镇丁青卡桥、当堆乡伊塔西桥三座桥梁已于2014年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投资1000万元的丁青县协雄乡中心小学办公楼及塑胶运动场新建工程即将交付使用;投资300万元的虫草交易中心提升改造工程开业在即;投资1200万元、并通过多次申请自治区卫生厅而撬动国家投入资金830万元的丁青县藏医院已完成主体建设;投资1100万元补助368户群众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推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另外,通过积极努力,胡学春协调了一家慈善企业—天津华北集团社会投资400万元援建丁青华北集团学前教育中心,填补了丁青县学前教育的“空白”;协调天津市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完成丁青县图书馆的创建工作。
    面对着这些即将完工的援建项目,胡学春感慨万分,因为每一项工程里面,都倾注了这些援藏人的心血,南宫28可以骄傲的说,为丁青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稳定
 
    “西藏的稳定是第一要务,没有稳定,一切皆零”。胡学春曾多次到基层一线实地蹲点指导两个多月,将“维稳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主动请缨、组成专班、实地整改、全面落实,采取“三问、三查、三帮、四教育、一培训”和“四个并重”的工作创新模式,妥善解决了各类事件,同时将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在全县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大力推广,得到了昌都市委、丁青县委的高度认可,更赢得了广大农牧区群众的一致赞扬。
    2014年7月,某乡村爆发了村民聚众阻挠“美丽乡村”建设施工事件,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煽动、蛊惑不明真相的村民借机闹事, 事态曾一度失控、恶化。县委立即研究决定,派我为工作组组长进驻该乡。为了全县的稳定,胡学春马不停蹄的开展工作,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到达该乡后,先对事件背后组织和重点参与人员的调查,使其不可告人的动机浮出水面;然后大张旗鼓的向广大村民宣传“美丽乡村”工程的惠民性和重要性,使大多数村民看清本质,主动拥护项目建设;再次广开言路,虚心倾听村民提出的建议意见,一一给予解决和解释。胡学春还带领工作组多次入户走访宣传政策,教育群众,同时采取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治安管控,打击重点人员,整顿基层党组织等多项科学严谨,依法治理的措施,使该村的混乱秩序迅速得以控制,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社会局面焕然一新,从而稳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与内地交流,拓宽干部视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胡学春深刻意识到丁青的干部要想开拓意识、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做“井底之蛙”是不行的,必须要加强与内地的沟通交流。两年多来,我积极组织县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开展“津、丁”两地交流,先后深入北辰区双街现代农业示范园、光明梦得乳品集团、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赵虎庄村、松江生态示范园等地,对北辰区、南开区、津南区的经济发展、教育工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和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学习考察座谈,并达成两地交流共识,与天津市招商网、天津市福建莆田商会建立合作关系,促成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法院与丁青县人民法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同时,北辰区人民政府单独安排200万元资金援助丁青,北辰区连续三年每年接纳10至15名优秀教师到天津北辰区培训,并安排医生、法院干警赴丁青进行短期专业指导培训。积极引进人才,全力推动人才短期援藏战略,在农牧、卫生、教育、文化、法院、住建、水利等单位开展技术援藏工作。通过广泛交流活动,丁青干部的视野宽了、思路宽了,“跨越式”发展的思维模式也宽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机关干部服务群众理念淡化的问题,胡学春审核把关、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四四三一”作风建设、公务员绩效考核奖惩和“大排查、促整顿、强规范、深改革”等转作风、树形象活动。积极参加县委开展的“三严三实”主题教育,落实“书记”上党课要求,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摆上重要议程,逐项梳理、逐条落实。多次审核建立了《县委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县委班子保密制度》、《县委请示报告制度》、《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等9项县委工作制度,有效规范了县委机制运行。定期组织第七批援藏干部开展集中学习,相互谈心、通报情况、分析形势,提出了“八个不”(即:不进娱乐场所、不赌博、不酗酒、不接受宴请、不接受礼品、不搞特殊、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的纪律要求,使每一名援藏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在干部作风、干部管理、村级组织建设、党员教育培训等方面制定出台新要求、新规范,实施“四个一”(即:牵住一根主线、健全一个体系、优化一个设置、建强一个阵地)、“四支队伍创建”(党员示范队、党员救助队、党员志愿队、党员监督队)等多项主题活动,有效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援藏两年多来,胡学春围绕“整合资源,民生优先,教育支撑,产业带动,夯实基础,依靠当地”的工作思路,带领援藏队伍,以时不我待,锐意进取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丁青的政治稳定,民计民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宣传党建等各项事业中来,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

   “我愿做一名园丁,将丁青这朵格桑花培育的更加鲜艳绽放。”胡学春语气坚定。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