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村入画来
——“十二五”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郝鹏举
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新颖别致的藏式民房,漂亮的红瓦白墙……
如今,实施新农村建设后的广大农牧区,一栋栋崭新的住房,整齐划一连成一片,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展现在藏东大地。
“现在南宫28住的是宽敞舒适的小洋楼,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方便充足的电,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生产生活都很方便。”谈起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类乌齐镇农牧民群众四朗旺加深有感受。
正如类乌齐镇一样,新农村建设给全市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广大群众有目共睹、深有感触。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实施了90个(4765户)涉及水、电、路、亮化、绿化、村民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标准新农村建设工程,总投资达8.07亿元,受益人口达28684人。同时,投资8410万元,解决了1450户8700人的分散安置住房问题。
通过改水、改厕、通电、通邮、建设维修乡村道路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明显改善了广大农牧区环境卫生和农牧民生活质量,广大农牧民群众不但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来水,还看上了电视,听到了广播,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
“这几年,是南宫28住房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党委、政府给南宫28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给南宫28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以前,南宫28住的是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安全隐患大,环境卫生差。现在,村里的群众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购置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有些家庭还购买了小轿车,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达若村村民泽仁罗布告诉记者。
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不仅使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盼发展、思稳定、求团结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酉西村村民斯朗说道: “如今,新农村建设让大家住上了宽阔舒适的新房,一个干净整洁的新农村呈现在大家面前。比起过去,现在群众的干劲更足了,外出务工、购车跑运输、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村民们都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家都在想尽办法增收致富。”
如今,昌都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已经呈现出村美人富的崭新气象。昌都市人民正以筚路蓝缕的坚韧,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去实现新时期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