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圆了“致富梦”
2016-06-02 16:29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趁着现在眼神和精神都还好,我要好好教年轻人,培养出更多接班人,让波罗木刻代代相传,带动群众奔小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朗加如是说。
朗加,是昌都市江达县波罗木刻自治区级传承人。这位康巴汉子平时憨厚、木讷,但是只要一拿起刻刀,整个人就变了样,刻刀快速移动,不一会儿,空白的木板上就出现了精致的花纹和规整的文字。
波罗木刻雕版技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08年6月,文化部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波罗木刻雕版制作技艺名列其中。如今,波罗木刻的应用已从刻制经书扩大到历史典籍、政策宣传、旅游纪念品等领域,技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
25岁时,朗加已经成为了一名熟练的刻版制作艺人。那时起,朗加便把自己的人生与刻版技艺深深融为一体,经过长期的实践,他的木刻雕版技艺越来越娴熟,前来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
朗加说,波罗刻板做工精致,在藏区雕刻艺术中属于精品之列。刻好的经版大的可卖800元至1000元,小的也要卖到400元至500元。
除了木刻雕版,朗加还把视野扩大到相关产业。2013年,朗加投资近百万元,成立了江达县波罗乡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经营木刻雕塑、木刻经版、藏纸藏墨制造、经文印刷、民族手工艺等传统手工制品,年收入有20多万元。合作社成立后,朗加把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遗余力地扶助乡里贫困户摘掉“贫困帽”。乡里18岁至30岁文化水平不高、有志于传承木刻技艺的青年,都被他招过来学木刻,现在一个月每人固定有4500元工资。合作社的成立,不仅使传统的波罗木刻雕版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而且也为不少农牧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渠道,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合作社里最年长的一位木刻艺人、83岁的次登告诉记者:“我从事木刻手艺已经有60多年了,现在身体健康,还能教南宫28村的年轻人木刻技艺,我想带领更多的波罗人凭借自己的手艺实现脱贫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冲桑、古色等村有200多人从事木板雕刻,仅冲桑村就有40多人身怀祖传的木刻手艺。夏天在外地献艺谋生,冬天返回波罗乡,这已成为波罗乡一带的民间艺人惯常的生活方式。
次登和去世的父亲都是国家级文化传承人,听说记者来采访,次登拿出了父亲曾经获得的中央文化部奖牌与荣誉证书激动地说:“前几年,由于木刻工艺复杂,费力又挣不了多少钱,很多年轻人宁愿采挖虫草和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家里做木刻,我曾担心传承上百年的古老工艺后继无人。现在,政府扶持南宫28,又有了合作社,我让儿子加入了合作社,既能传承文化,又能挣钱,两全其美!”
过去担心传统手艺失传,而今,凭借一把刻刀,朗加带头开创了个人和家族的幸福生活,而且他还挑起脱贫大梁,开办合作社,广招学徒,实现了波罗乡木刻艺人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