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的“人才观”

    2016-08-16 09:24 来源: 新华社 点击:0

    新华网 李洁琼

      【学习进行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句话,习近平近来多次强调。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他再次指出:“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才”?如何将他们吸引过来、凝聚起来?习近平对此有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论述。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系列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的“人才观”》,为你解读。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南宫28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七一”讲话中,习近平连用“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等词汇,大力号召“广开进贤之路”,可见人才问题在他心中的分量。

      求贤若渴,引而不竭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南宫28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

      自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至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反复讲到人才问题。

      求贤之心,可见一斑。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重视人才,如何用好人才是关键。对此,习近平2013年在沈阳考察时,提出了“尽最大力气”的要求。

      如何“尽最大力气”?

      习近平提出“三要”: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就要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就是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必须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

      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重视成功,宽容失败

      2014年,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南宫28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成功率仅有10%左右,创业成功率同样很低,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仅为20%左右。这说明,创新创业,失败乃是常态。

      创新艰难却势在必行。鼓励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

      为此,习近平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

      2012年,我国开始实施“万人计划”,旨在发现、培养和使用国内高层次人才。该计划是与国家“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人才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他们更宽松的环境开展创新创业。

      4年来,“万人计划”成效卓著。首批199名青年拔尖人才,入选不到两年,就有84人获得国家级和世界级重要科研奖项,占42.2%;有163人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占81.9%,成绩喜人。

      2016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不拘一格,善用奇才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如何评价人才?学识渊博,堪当大任者自然是人才。在习近平眼中,那些身怀绝技,术业有专攻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同样是人才。

      他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

      如何让“奇才”“怪才”在争流的百舸中一展所长?习近平要求:“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四要”,要采取特殊政策,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

      特殊政策、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一针见血,抓住了“纲”和“要”,“纲举”自然会“目张”。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居高望远,广揽博用

      中国是科技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其中不乏顶尖人才。

      习近平破解这个问题的思路是,站在世界之巅选人才。

      “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习近平如是说。

      他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高端人才正在加速向我国汇聚。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留学归国人员仅有2万多人,2015年达到40.5万人。还有越来越多的外籍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来中国工作。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个惜才爱才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习近平说:“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系列:

      为什么出发——习近平之问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

      生命线、幸福线——习近平的路线观

      关键抉择——习近平的“改革观”

      清除“最大威胁”——习近平论反腐

      立规与问责——习近平从严治党“利器”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