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富民和弦,奏响扶贫强音
2016-11-28 19:55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2016年,类乌齐县出台了《类乌齐县“十三五”扶贫项目规划》、《类乌齐县“十三五”扶贫攻坚总体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指导全县10个乡(镇)、82个驻村(居)工作队,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强基惠民活动重要内容,紧紧抓住关键所在,全力拔点攻坚,以重点突破之功收获全局推动之效。
一是突出改善基础“换穷貌”。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到位资金9320万元,整合使用县财政、住建、安居、农牧、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1500万元。第一批易地搬迁3个点101户,264人,总投资2020万元,今年4月开工建设,房屋建筑主体已完工,正在实施配套设施工程;第二批易地搬迁17个点496户,2220人,总投资9248万元,今年6月开工建设,现已完成主体建筑80%。两批搬迁点贫困群众预计在年底前能入住;二是突出产业扶贫“改穷业”,实施产业项目15项,项目涉及高原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民族手工业、建材业、旅游产业等,项目总投资为4851.25万元,其中自治区投资1212.81万元,市县配套970.25万元,群众自筹242.56万元,向银行贷款2425.62万元。其次对藏家牦牛和卡诺圣两家公司给予了扶贫产业项目的扶持资金帮扶。1.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加工工程”,着力实施万亩以上优质饲草料基地、万头以上牦牛育肥基地以及百万斤以上牦牛肉加工基地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县产业化进程。2.在滨达乡实施康巴藏香猪养殖、康巴藏香鸡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等项目,有效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3.依托全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在全县打造两条生态旅游环线,环线中包含了“玛克通洒列营地”、“恩达战役遗址”、“康巴花都”、“查杰玛大殿”、“国家级马鹿自然保护”、“伊日温泉”、“伊日峡谷”等景区,聘请规划设计公司对全县的生态旅游产业做详细规划,确保尽快开工实施一批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为老百姓吃上生态旅游饭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游客接待为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万元,同比增长了16%和17%;三是突出生态补偿“脱穷帽”。落实安排生态公益林护林员1209人,湿地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人员485人,每人每年补助3600元;草原监督员3253人,其中购买服务转移就业岗位2579人(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草奖纯牧户草原监督员674名(每人每年补助5400元),草原监督员合计每年补助资金达到1137.66万元;2016年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人工饲草地建设3000户,国家投资达到450万元,受益户达到300户,户均实现增收2000余元;农村公路养护员214名,每人每年补助资金3360元或3600元(按农村公路实际情况分为两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53名,每人每年补助资金3000元。类乌齐县已将各类指标全部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按照补偿资金逐步兑现。四是突出教育培训“斩穷根”,对全县建档立卡户在校(园)生共2722人实行“三包”政策的全覆盖,并积极选送52人建档立卡“两后生”参加昌都市职业术学校参加专业培训;对全县建档立卡户大学生200人,按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实施了政策帮扶。五是突出兜低保障“脱穷境”,全县正在对所有低保、养老、医疗参保群体进行重新核实,分类归档,确保所有贫困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力或部分丧失劳力及残疾人均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范畴。按照市民政局的有关文件精神,类乌齐县已提高农村低保A、B、C类对象补助水平,低保标准逐年进一步提高,城镇低保由每人每年由540元提高至590元。农村低保按保障类别,重点保障每人每年1770元提高至1970元,特殊保障每人每年1325元提高至1490元,一般保障每人每年883元提高至972元,对全县4091人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员实现全覆盖政策性脱贫。六是突出小额信贷“破穷障”,充分利用金融贷款政策,积极争取贷款资金,为整个精准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已经申报畜牧业、种植业、藏医药等产业扶贫贷款项目89个,3.0435亿元,可带动6900户,29524人受益;基建项目105个,1.0819亿元;可带动5468户,23417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