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县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五个转变”
2018-07-30 21:20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芒康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加大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坚持把斩穷根、换穷业、挪穷窝作为关键,把各项工作向精准扶贫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有效增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五个转变”。
一、在推进上由“被动应付”逐渐向“主动作为”转变。面对脱贫攻坚艰巨任务,对照“军令状”,严格履行党委的主体责任、政府的主抓责任、干部的主帮责任、基层的主推责任、社会的主扶责任、驻村干部的具体责任,坚持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同步推进,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协同实施,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联动攻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互促共赢,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政府主导与企业带动相互促进,干部帮扶与群众参与共同提升,主动学习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落实政策,积极衔接对接、完善规划、强化举措、促进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1107户5850人的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8%。
二、在措施上由“大水漫灌”逐渐向“精准滴灌”转变。围绕“精准、落实、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坚持把贫困人口与扶贫政策精准对接,依托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开方子”,做到“有能力”的“扶起来”,结合贫困群众的致富意愿和劳动能力,帮助联系和组织外出务工,并加强就业指导,拓展就业渠道、固定收入来源;“扶不了”的“带起来”,针对部分群众缺乏劳动能力、难以自我发展的实际,扶持壮大企业14家,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9家,流转土地11845亩。同时,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累计帮扶资金357.62万元;“带不了”的“保起来”,用好社会兜底政策,核定低保户3106户10427人,社会保障兜底6613人。用好生态补偿政策,坚持一人一岗原则,定岗定员、定责定酬,安排生态岗位25290个,兑现资金8417.52万元。“住不了”的“建起来”,22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第一批戈波乡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三、在识别上由“面上掌握”逐渐向“精准到人”转变。坚持运用“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识别方法,落实“村内最穷、乡镇平衡、群众公认”的原则,突出精准核定脱贫对象、精准确定脱贫任务、精准制定脱贫方案“三个关键”,认真开展入户调查,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信息的动态管理,因户施策、因人而宜,一户一户精准识别,一户一户分析原因,一户一户确定计划,做到了基本情况清楚、致贫原因清楚、脱贫措施清楚、扶贫方式清楚、信息记录清楚。在2017年动态调整后,目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04户29789人,切实在识别上做到了由“面上掌握”向“精准到人”的转变。
四、在产业上由“规划思路”逐渐向“落地见效”转变。坚持就近就便、不离土不离乡、能干会干的原则,牢固树立政策主导脱贫、产业主导致富的思路,积极培育最有优势、最有特色、最有前景、最有影响的主导产业,葡萄、蜜桔、辣椒、芫根、饲草料等种植业发展迅速,红拉山鸡、卡若香猪、奶牛、阿旺绵羊、牦牛短期育肥养殖基地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产业集群效应吸纳更多企业入驻芒康,主动对接,采取保底价收购合作社产品等方式,与京东集团、首都农业集团等8家企业签订芫根、瓜果、人工种草、藏鸡藏猪等收购协议,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的不断健全。坚持资金项目向脱贫攻坚聚集,投入资金1.5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5.1亿元发展和实施扶贫产业项目58个,带动17690人增收致富。
五、在方式上由“生硬推进”逐渐向“激发内力”转变。坚持“扶持贫困群众而不是抚养贫困群众”的导向不变,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坚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良好的作风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推进方式不断优化。同时,按照“耳提面授地教、手把手地带、真心实意地帮、真才实学地扶、带着感恩地学”的要求,改进干部帮扶方式,提倡劳有所得、多劳多得,有效消除了贫困群众“穷”和“懒”的恶性循环,摆脱贫困的精气神不断高涨;采取“三个结合”,分批次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3414人次,实现就业1568人,走出贫困的能力全面提升;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认真落实“雨露计划”等政策,发挥教育希望基金作用,先后兑现教育补助金314.972万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不断夯实,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