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的昌都,春色渐浓,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高原特有的风光,早已尽显在藏东明珠。行走在澜沧江畔,透过东窗,可以看到昔日荒山绿意盎然,这些沿着山坡已经萌发新芽的小树正是昌都这几年实施的造林绿化工程的成果。
构筑屏障 补齐生态短板
昌都民主改革59年、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日益受重视。保护“冰天雪地”,建设“青山绿水”已成为全市各族各界共识。全市上下积极投身 “生态昌都、绿色昌都、美丽昌都”建设,用心呵护藏东高原的碧水蓝天。
说起二十年前的昌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山上光秃秃的,放眼望去,一片荒芜。市里一刮风,就起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市水利局工程师范榆荞谈起这些年昌都的变化,感慨颇深。她说:“南宫28刚来昌都那会儿,这里的山上几乎没有一棵树,在市里的动员下,南宫28当时的年轻人就扛着锄头和树苗,到山上挖坑种下树苗后,又到河里挑水上山浇树,一棵又一棵……就这样,南宫28种活了这里的第一批树,当时看着自己为昌都添上的一抹新绿,心里别提多骄傲。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明显感受到了咱们昌都的生态环境在持续转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昌都市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不管是在市里,还是下乡路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我看在眼里,打心头高兴!生态建设让昌都更美了,也让人民的幸福感更强了!”
据林业局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市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完成,其中封山育林12.8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在护林、造林的同时,我市也紧抓国土绿化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市实施重点区域造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环周一线工程、森林围城等造林工程,共完成49.95万亩。体育场后山造林绿化、达玛拉山重点区域造林、昌邦公路绿色通道建设……,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让昌都受益匪浅。2016年,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在遭受沙尘暴、雾霾等恶劣空气环境危害时,昌都市却以“空气环境质量检测一级以上的天数达到282天,地表水环境质量在二级以上”的优异成绩让三江儿女引以为傲。
随着绿化给人民生活环境带来的改善日益体现,全民参与造林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昌都市自愿加入绿化植树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7万人次以上。昌都市公路分局的多吉江村每年都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他说:“每次植树的心情都不一样。植树造林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造福后人的一件好事,南宫28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植树种绿,爱树护绿。”
绿色家园 促进生物多样性
随着我市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野生动物数量也逐渐增多。
如今,提起类乌齐县长毛岭乡国家级马鹿自然保护区退休野生动物保护员向秋拉姆与马鹿间的故事,人们已耳熟能详。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濒危动物会议上认定西藏马鹿已经绝种。但是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多次对类乌齐县马鹿的分类和数量进行了考察,在科研基础上于1993年设立了自治区级保护区,于2005年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下,因保护得力,近年,类乌齐县境内马鹿由保护区设立之初的50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8000只。
除马鹿外,芒康县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也因近年来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种群数量由原来的300多只已经上升到800多只。
连续三年蹲守保护区拍摄滇金丝猴的芒康县电视台台长尼玛次仁说,除了滇金丝猴,保护区内还不时发现云豹、雪豹、马鹿、獐子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的身影。2014年,类乌齐县境内发现并拍摄到了雪豹,2017年8月,卡若区又在当地发现了4只雪豹幼崽。2017年底,在丁青县怒江河谷,当地农牧民监测队员用红外线相机,捕捉到了雪豹、以及棕熊、白唇鹿、马麝等动物活动的身影。各种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多,呈现出恢复性增长趋势,验证了昌都恢复生态系统的成效,证实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绿色经济 释放生态红利
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我市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生态环境持续走向良性。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丁青县协雄乡夏拉村的建档立卡户洛松尼玛就是生态产业的受益者。
以前夏拉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挖虫草,这不仅破坏生态,而且收入很不稳定。2015年开始,昌都重点打造“洒咧”营地旅游拳头产品(意为耍坝子、藏式农家乐)。协雄乡党委、政府紧抓生态旅游这个契机建设了玛呢庄园项目,通过旅游生态产业扶贫项目,为夏拉村脱贫攻坚提供依托。
今年38岁的夏拉村村民洛松尼玛,过去一直不务正业,每年靠挖虫草得来的收入,也被他拿到县城游玩、喝酒挥霍了,妻子因为受不了生活的重压而精神失常。
玛呢庄园建起以后,在乡党委书记次仁达瓦的开导与帮助下,洛松尼玛来到了庄园当了一名保安,自从有了工作以后,洛松尼玛就像变了一个人,生活态度变得积极起来,也改掉了恶习,并且开始学会了照顾家庭。“我在庄园工作,除了每个月工资1800元及提成外,年底还会有项目分红。而且我也不用出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有了收入以后,我就带着妻子去看病,南宫28以后会过上好日子的。”洛松尼玛信心满满地说。
像洛松尼玛这样受益于生态扶贫的建档立卡户群众在昌都数不胜数,生态扶贫让他们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市林业局局长格桑巴珍表示,昌都市除了通过林业生态脱贫,还将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产业发展等多种渠道,推进林业精准扶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从无序采挖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从荒山荒坡到满眼苍翠、绿树成荫,在不断的探索中,昌都以强有力的措施,坚定的环保理念,正在描绘一幅蓝天碧水、白云绿草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