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6:0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三江纵横,群山巍峨,安居工程如浩荡春风吹绿了藏东大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2009年,昌都预计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13137户,使昌都10万多农牧民群众受益,全地区将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通过安居工程的建设,昌都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乌雅村是左贡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没有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以前,没有房子,只能靠借住在亲戚家里过日子。”村民加永赤列告诉记者。如今,他家搬进了一座
作为一项惠及百万群众的民心工程,昌都始终坚持围绕大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从农牧区的不同特点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安全使用、保质保量、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为前提,逐村逐户进行规划设计布局。
经过今年安居工程建设的推进,昌都又有数10万多的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富有藏东特色的新民居。
纵观这些新居,不同结构、不同风格的特色安居房和公益设施相伴,莫不是在整齐划一和错落有致中展现。
在农牧民安居房建中,昌都在充分利用旧材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环保替代材料,以钢带木、以竹代木、以水泥和预制构件代木等,最大限度地节约保护森林资源。今年,昌都继续对地县配套资金采取“补物不补钱”的方式,统一采购了25.45万张竹胶(夹)板,并落实供应4300余吨无偿水泥和5300余吨优惠水泥,对促进农牧民安居工程及配套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使更多的农牧民过上便捷舒适的生活,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安居工程实施期间,昌都陆续开展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并把国家补助、地方配套、援藏投入、群众自筹和社会捐助资金整合起来捆绑使用,同时加强水利、农牧、电信、交通等多部门组织协调力度,推动农牧区基础建设。
“没有政府的带领和帮扶,我根本盖不起这么好的房子!”两层钢混结构、15套房间、总面积430平米,屋里水电气一个不少,屋外通村公路左右延伸,卡若区俄洛镇曲尼村的巴嘎在自家的“小别墅”里侃侃而谈,说出自己在安居工程中享受到的诸多好政策。
除了1万元的农房改造资金,巴嘎还从银行获得了15万的3年免息贷款,在建房过程中,有关部门还为他联系了2车补贴价水泥,送来了4根“工”字钢。随着新房的落成,好事更是接踵而至:山泉通过安全饮水工程来到家里、农网改造解决了通电问题、宽阔的后院里技术人员接连帮忙修起了沼气池、盖起了4亩大棚,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政府买单。掐指算了算,巴嘎告诉记者,这栋花费36万元的住房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怕50万元也拿不下来。
数据显示:今年,昌都预计将完成431个村级组字活动场所和26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其交付使用率达到了100%,覆盖受益人口16.5万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预计完成总投资84192.2万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配套建设完成总投资10775万元。
群众安于所居,并乐于所业。
农牧民群众“钱袋子”更鼓了。住着舒适的新房,依托项目建设的投资拉动作用,昌都通过采取组建各类农牧民施工队参与项目建设、技术培训服务、扩大劳务输出、建材生产运输、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商业网点及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广大农牧民群众加快了致富的脚步。
在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八宿县白马镇,记者看到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气象。
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2008年组建拖拉机运输队,现拥有52辆拖拉机,并积极与施工队、砂石场协调、沟通,截止10月中旬,运输队收入达142500元。去年,村民阿旺泽登买了一台享受6000元农机购置补贴的农用拖拉机加入运输队。“今年我在工地上光运送沙石就挣到了3万多元的收入。”正从孜托镇扶贫沙石场运送沙石的阿旺泽登依靠拖拉机增收感到很满足。
泽阿是八宿县白马镇有名的种养殖能手。借着八宿县把白马镇确定为蔬菜种植基地和藏鸡、藏猪养殖示范点的机遇,泽阿逐渐扩大着自己的经营范围,4个蔬菜大棚、近2000余只鸡,再加上52头猪,每年10多万元的收入让他们更加干劲十足。“相信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南宫28老百姓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好。”泽阿高兴地说起特色产业发展带给她家的新生活。
据统计,群众在参与农牧民安居工程及综合配套建设中,全年预计创收15000万元。
安居工程的实施,正应了这样的一句话: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