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藏东三江大地,从农村到牧场,从金沙江边到怒江畔,处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处展示着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其中,无不凝聚着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心血与汗水!
2007年6月,以梁淳久为领队的32名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家乡父老的厚望,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来到了昌都地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艰苦的环境中充实人生,在扎实的工作中无私奉献,为昌都的稳定发展、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费心血,谋良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天津干部的良好风貌,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和赞许。 走遍藏东山水
进藏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扑到了基层,他们用一滴滴汗水,一个个脚印“熟悉”昌都的每一寸土地,写下了一份又一份调研报告,开了一场又一场论证会。据不完全统计,半年多来他们下基层调研150多人(次),足迹遍布昌都的山山水水,内容涉及“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治安等方面,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按照天津市援藏办与昌都地区受援办签署的援助资金和项目意向,天津市第五批对口支援昌都地区的协议资金为6300万元。其中,公益性事业援建项目初步确定为改扩建地区广播电视演播中心、维修广电中心、设立地区文艺创作基金等。对口援助的昌都、江达、丁青三个县,本着“集中实施有关项目”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基本确定了包括农牧民增收、农牧民安居、交通、教育等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援建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开始施工,有的正在进行项目论证,有的正在做计划书。 热爱藏东人民
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创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他们视昌都为第二故乡,视藏族同胞为兄弟,进一步增进了与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在丁青县卫生院担任副院长的乔冶,虽是天津援藏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但他却总是站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几个月来他直接和参与救治的病人达数百人。去年9月丁青县人民医院送来了一位危重病人,而丁青县又无救治条件,乔冶顾不上道路艰险、身体不适,连夜跋涉近8个小时,护送病人到昌都救治,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穆彤是在昌都地区检察分院工作的一位年轻检察官,有一次他接手了一个故意杀人案件,经过初步审理,犯罪嫌疑人依法应当被判处死刑。按照以往的作法,这个案件到此就可以结案了。但他通过与犯罪嫌疑人接触,觉得这个犯罪嫌疑人行为举止不太像户籍登记的已年满18岁,于是他坚持要对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年龄作进一步核实。经进一步调查取证,最终证实当事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尚不满18周岁,根据法律规定不应作出死刑判决,从而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在昌都、江达、丁青三个县工作的援藏干部,是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与农牧民接触最多也是最能联络民族感情的窗口。田学明、张作明、刘振明三位县委书记,经常下基层走村串户,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与农牧民群众同吃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牧民的心坎上。在地直单位工作的同志,则分别利用下乡督查、随同领导调研、宣讲十七大精神等机会,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献爱心。据初步统计,半年多来他们共深入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00多人(次),捐款捐物达3万余元。
加强队伍建设
为建设一流的援藏干部队伍,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们始终注重援藏干部队伍建设。他们认为好的作风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前提,也是留给当地干部群众的一笔精神财富。他们讲学习、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使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梁淳久表示,在今后的援藏工作中,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还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扎扎实实地完成好援藏工作任务,为昌都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尹航)
新闻来源:
《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200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