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援藏干部>

为了藏族同胞的生命 ——风雪之夜抢救藏族同胞卓嘎拉姆工作纪实

2016-06-27 15:03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为了藏族同胞的生命
——风雪之夜抢救藏族同胞卓嘎拉姆工作纪实
重庆市第七批长期援藏干部
  重庆大渡口区审计局    刘厚成
 
    1995年,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支援西藏建设的号召,重庆市派出了第一批援藏工作队。20年来,已经先后有七批援藏工作队,来到类乌齐县这片雪域高原,开展援建工作。2013年8月 9日,第七批援藏干部刘厚成同志,肩负着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及大渡口区委、区政府的重托,告别家乡和亲人,来到了类乌齐县,开始了又一个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一年半来,演绎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去年10月21日,重庆的气温还算不错,不冷不热的,让人觉得很舒适。可咱们重庆援藏干部刘厚成,所在的西藏类乌齐县城,却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气温也陡然降到了零下六度。虽然当地天寒地冻,但南宫28的援藏干部却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用爱心接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当天下午8时许,藏族妇女卓嘎拉姆因阴道大量持续出血,被家属送入医院急诊科。病人面色眼睑苍白、脉搏呼吸微弱、血压40/30mmHg,处于完全休克状态,命悬一线。由于医院条件有限,经过三小时的紧张抢救,病人情况仍不见好转。医生说,正常成年人的体内,大概有5000毫升的血量,如果失血量超过800毫升,就会生命危险。但这位患者失血量可能已经超过了2000毫升,当她被亲人从卡玛多乡送到医院时,已经是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经会诊:必须立即输血!
但是,整个昌都地区都没有血库,大雪已经封山,病人的病情本身又这么危重,路途又比较遥远和颠簸,如果等病人送过去,也没有多大的获救希望,所以必须在当地及时地寻找血源。要想救人,就必须尽快找到患者所需的A型血,可当时已经是晚上的11点多,外面早已下起了小雪,其他人早已进入梦乡,这救命的血又到哪里去找呢?
此时,夜,已经很深了。天,飘起了雪花。突然,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厚成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援藏医生熊军将相关情况告诉了他,并说病人情况突然恶化,病人是不完全流产,并初步判断为子宫内慢性出血引起的病情加重。可现在已是深夜,室外风雪交加,无法找到合适血源。刘厚成得知这一情况,立即与彭伦贵副县长联系武警中队,寻找“A型”血源。20分钟后,刘县长和彭县长提着手电筒冒着风雪赶到了病房,询问病人情况后,刘县长果断地对我说:“我是A型血,抽我的!”。
经过检验,刘厚成符合献血条件。作为一名刚到西藏仅两个多月的援藏干部,因高原反应严重曾多次生病。但为了救人,他却没有丝毫的犹豫,率先献出了100毫升的鲜血。为了献血者的生命安全,这也是雪域高原单次能献的最大血量了。虽然刘厚成以前在内地也先后献过两次血,但这毕竟是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这次献血反应还是很明显。他说:“高原上献血之后,头有点晕,身上也感觉到有些发冷”。
     随后,武警官兵也赶到了检验科,经检查只有100ml的血源符合要求。当刘厚成的鲜血缓缓流进藏族同胞卓嘎拉姆的身体后,奇迹终于发生了。卓嘎拉姆不仅很快苏醒了过来,而且各项生命体征都有所好转。虽然她还无法用言语,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但她眼角淌下的热泪,却让在场所有的人既感动,又欣慰。输血2小时后,病人病情有了好转:脉搏58次/分、血压60/40mmHg、导尿袋尿液明显增多达500ml,意识也逐渐恢复。刘厚成看到病人病情有了明显好转,都舒心的笑了。
卓嘎拉姆虽然还不能说话,但眼角边溢出了感激的泪水。病人家属也握住刘厚成同志的手一个劲的说:“谢谢,谢谢,谢谢重庆援藏干部”病人病情稳定后,刘县长和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才陆续离开了卓嘎拉姆的病房,这时已是凌晨4点了。
    第二天清早,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又来到病房看望病人及其家属,并送去了慰问金。接着,再一次组织武警官兵给病人输血。上午11时,病人病情基本控制:血压80/60mmHg、脉搏64次/分、Hb64g/L、面色红润,病人开始进食,可以说话坐立自穿衣服,精神状态好。
    生命的奇迹诞生了!卓嘎拉姆得救了!
     这时,刘厚成和所有参加抢救卓嘎拉姆的医护人员,才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在气温虽然零下6度的恶劣环境,当南宫28的藏族同胞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南宫28的援藏干部主动献血,南宫28的援藏医生通宵坚守在抢救的第一线,从他们身上,体现了重庆援藏干部、体现了大渡口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更体现了了藏汉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