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卡若区抓好“十件实事”促进科学发展

2014-03-26 15:41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卡若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始终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社会稳定见成效、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以“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为实践载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抓好“十件实事”,不断促进全县工作科学发展,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完善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卡若区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维稳工作,以“四个统一(统一思想、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四个落实(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落实,重点区域落实,主办单位落实),四个坚持(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定”的策略)”为目标,建立完善了“八项制度”,即专题会议制度、包乡、包案制度、应急处突制度、目标责任制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零”报告制度、寺庙法制宣传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努力构建和谐昌都,平安昌都、小康昌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卡若区委、县府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把民生工作作为全县工作核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年初,县委、县府就确定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1520户、7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任务,计划完成投资5290.5万元。截止5月底,15个乡(镇)的1520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已全部开工,开工率达100%。已完工524户,占年度计划的34%。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已完工,16个完成主体建设,剩余50个正紧张施工中。如意乡杜嘎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目前已完成规划工作,将于近期开工。卡若镇达修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计划于6月中旬全面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已完成投资1332.4万元,占总投资的25%,完成建筑面积23240平方米,受益群众达2233人。

提前谋划,全力维护虫草采挖期间社会局势稳定。昌都县把加强虫草采集管理工作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中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照“五提前”和“三抓”的工作要求,真正把虫草采集管理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好,形成了科学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农牧民增收,确保了虫草采挖期间社会局势持续稳定。一是及时召开虫草采集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各项工作,落实了责任,并成立了卡若区虫草采集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提前谋划;二是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虫草采集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建立相关机构,实行蹲点制度,确定信息联络人员,对虫草采集期间的所有情况进行收集,并及时报送维稳领导小组;三是在实行“县级干部包乡”、“县级干部包案”和县直单位对口联系乡(镇)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自然村和乡干部包案的制度,确保不留盲点、死角;四是按照“五提前”(提前摸排分类,提前掌握预警,提前介入教育,提前防范控制,提前介入调处)和“三抓”(抓小、抓早、抓苗头)的工作要求,对存在的矛盾纠纷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积极做好疏导、化解工作,确保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当地,消灭在萌芽,处置在基层;五是各乡(镇)确定1名副职专门负责与有纠纷隐患的县、乡之间的协商,建立健全定期沟通会晤机制,积极做好各项协调工作,经常深入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地,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六是在虫草主产区、纠纷集中区和情况复杂区域设立8个临时警务点,成立1个综合巡查组,充实完善相关工作预案,全面预防和应对因虫草资源纠纷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

广泛征求意见,做好旧城改造工作。卡若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县旧城改造工作,切实在“人民群众得实惠”上下功夫。组成了由10名县级领导带队的10个工作组,就旧城改造方面的问题,开展了为期4天的入户调研。调研中,工作组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入户调研涉及昌都镇16个片区,516户,实际入户调研451户,入户率达到78%。通过调研,对群众的意见进行了梳理,其中同意旧城改造的有325户,占调研总数的72.06%;不同意的113户,占调研总数的25.06%;未表态的13户,占调研总数的2.88%。提高了对旧城改造工作的全面认识,对在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下一步开展旧城改造工作有了新的思路。对大多数群众的想法和意见的掌握,为地委、行署的决策、安排和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践行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县委、县府把农民增产增收作为工作重点,紧紧抓住“以农民群众为本,一切从农民群众需求出发”的要求,认真抓好俄洛镇反季节蔬菜基地和如意乡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工作。如意乡蔬菜基地总投资为500万元,选址在如意乡政府所在地,涉及82户群众,共有63栋高效日光温室,占地31.5亩。项目已于年初开工,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5%,33栋温室的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余30栋温室正紧张施工中。项目建设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参与群众达3840人次,带动了项目区群众的增收。项目建成后,主要种植瓜类、白菜、葱、蒜等十余种蔬菜,可带动周边82户468人从事蔬菜种植,年均实现净利润128万元,人均增收2560元。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卡若区以援藏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着力拉动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认真做好卡若镇天津大桥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卡若镇天津大桥项目是今年的续建重点工程,该项目总投资442.88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完成投资355万元,占总投资的80%。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控辍保学”为重点,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卡若区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以“控辍保学”为重点,推进了全县教育工作科学发展。一是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招生工作。组成招生工作组,深入昌都镇辖区的4个街道居委会,走访群众950户,共招收45名辍学青年返校。二是坚持党员包班、帮扶助学制度。设立卡若区第一初级中学和第二初级中学为制定试点学校,截止目前,县教育部门和两所中学共结成帮扶对子73对。三是努力改善全县各中小学的饮食和住宿条件,实现“两菜一汤”和“学校即是家”的两大目标,真正让农牧民子女“吃得好、住得好、留得住”。四是结合当前虫草采挖管理工作的实际,县教育局成立了6个工作组,分别深入到各虫草采集点,蹲点开展“控辍保学、巩固招生”工作。

转变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卡若区不断加强市政执法队伍的管理,逐步向“微笑服务”和“热心为民”方向转化,执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堵疏结合、宽严有度、教罚并举”的工作方针,进一步转变了执法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组织干部职工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投入资金达32.5万元,包括疏通邦达街公厕、公路边沟,清理喇嘛庙公路边沟,新建滨江路污水井,维护天津广场绿化带,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开展了爱国卫生活动,大力整治了城区内乱摆、乱停、乱放、乱挂等损坏市容市貌现象,对城区内台球桌、横幅等摆放、悬挂作了规范、引导,督促了城区内各单位、居民门前、商户门前“四包”制度的落实,有效改善了昌都城区市容市貌。

保民生、促增收,抓好农村新增沼气建设项目。农村沼气建设是富民工程、生态工程、肥料工程、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卡若区认真按照“项目落实到村、规模落实到户、责任落实到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等工作,认真总结沼气建设的经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新增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新增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包括:户用沼气池建设、联户集中工期沼气池建设、户用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项目规模为新建8M3户用沼气池2288座,涉及10个乡(镇)47个行政村2288户,项目总投资为869.4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为503.36万元。截止目前,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购置玻璃钢沼气池及灶具800套,完成投资142万元,到位的400套沼气池已全部发放到各项目村。2288户沼气池项目户中,114户正在安装玻璃钢沼气池,286户正开展温室建造、挖坑等安装准备工作。项目建成后,每座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1900元以上,有效带动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惠民政策进万家”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卡若区大力开展“惠民政策进万家”宣传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专门成立了“惠民政策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卡若区关于深化“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活动,开展“惠民政策进万家”活动的通知》,组建了由18名县级干部带队、100余名地、县、乡干部参与的15支综合工作组,进驻各乡(镇)、驻点寺庙,并把此项活动与“3·28纪念日”、民族宗教政策、揭批达赖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截止目前,共发放《卡若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宣传资料》(藏汉文)宣传册13000份,出动宣传车30台次。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等单位组成的宣传组,深入到15个乡镇,进行了450多场集中宣讲,散发各类宣传单15000多份,受益群众达20000余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120多次,走访群众1000多户;组织开展文艺下乡6次,参与群众达到 3000余人次;巡回放映《西藏今昔》200场次,观众达2500人次。同时,还将宣传与政策落实相结合,使农牧民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活动中,为农牧民群众兑现6.21万亩良种推广补贴资金27.9万元,兑现农村低保资金18.78万元,免费发放了约2000元的各类药品。

图片新闻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