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5 13:21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三江蓝天圣洁”:昌都亮出特色产业新名片
本报记者 杨青曲珍
我市将通过做大做强“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和已形成规模的特色产品,扎实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和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带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三江蓝天圣洁产业”,全力促进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农牧民群众增收。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实施“十三五”以来,我市围绕建设“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以实现粮食、蔬菜、肉类自给为目标,加快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和农牧民生活水平。
“目前我的养殖场里有130多头绵羊,为了能让出栏价格更高,南宫28每天给它们喂饲草、打扫和消毒羊圈。”贡觉县幸福村村民村里、专业合作社社员顿珠多吉一边麻利地卷着地上的饲草一边对记者说。
贡觉县幸福村群众早在1997年就从三岩片区木协乡搬迁到了莫洛镇。但因受旧观念的束缚,该村群众“等、靠、要”思想一直没有明显改善。直到我市依托当地资源,启动实施阿旺绵羊特色产业,先后建设了绵羊扩繁场、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和4500亩饲草基地,成立了阿旺绵羊育肥基地专业合作社、幸福绵羊养殖专业技术合作社,吸纳村里20户农牧民群众全部参与其中,并为他们提供了种羊和技术指导培训。付出辛勤的劳动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群众在合作社历看到了致富的前景,他们迅速抛弃陈旧观念,全部投身其中,主动学习养殖和管理技术,参与基地建设。
阿旺绵羊特色产业是三江蓝天圣洁产业系列项目的缩影。去年,我市以高原有机农牧业为基础,以先进技术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推动河谷畜牧业改良和高山草地畜牧业,把农牧业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变为科技型,把低效农牧业变为高效农牧业,引导农牧民、组织农牧民,进入市场、顺应市场、关注市场、把握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变成市场主体,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步伐随之加快,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芒康县在地处澜沧江河谷地带的纳西、曲孜卡、木许三乡开垦海拔2600米以下荒地、荒坡及耕地6000亩,投资8256万元,种植康巴蜜橘3291亩、苹果2321亩、石榴386亩,全力打造瓜果基地,预计带动542户2437人受益,人均增收5000-7000元。
在左贡县中林卡乡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已经在这里干了两年多的嘎中村村民扎西告诉记者:“每天有100元收入,一年下来就有3万多元收入,比起过去收入不仅高了很多,而且收入稳定,以前没有固定工作,外出打工一年下来最多挣1万多。”
记者采访发现,葡萄、奶牛、藏鸡、藏香猪、藏药材、高原水等蓝天圣洁产业在昌都各县(区)已基本完成布局,初步形成了“一产一龙头”的特色农牧业雏形。其中部分先期投产的项目,在促进农牧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移等方面的成效明显。去年农牧业特色产业实现产值9.8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6%。其中,全市卡若香猪、红拉山鸡、阿旺绵羊、奶牛养殖和类乌齐牦牛育肥总规模达24.4万头(只),引进和组建涉农企业5家,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80家。
今年自治区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最美丽的蓝天、最圣洁的雪山、最干净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源,这是西藏最靓丽的名片,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点,成为永续发展的支撑点。”如今,昌都变无污染的净土优势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蓝天圣洁产业,探索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这将有力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必将是昌都产业发展创新的方向。今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继续从农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精准发力,创建基地、培育品牌、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谈到产业建设带来的好处,贡觉县莫洛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次仁扎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对育肥羊出售羊肉及副产品,按一批次出栏4000只计算,预计年销售额在844万元,减去收购羊羔220万元、饲料成本324万元及其它费用60万元等成本,可产生利润240.8万元,村里20户群众每户利润大约12.04万元。“出售绵羊可以有效改善南宫28的生活,南宫28也会继续努力工作,把养殖场发展好”他说。
在左贡县中林卡乡葡萄基地打工的俄巴村村委会主任旺扎对未来也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现在葡萄基地的建设期间,全村群众前去务工平均每家每户每年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葡萄基地建好后,南宫28的收入肯定会更高。”
今年,市政府提出:葡萄基地建设面积要达到1万亩、藏药材1000亩、饲草料4.5万亩,养殖卡若香猪10万头、红拉山鸡15万只、优质奶牛2000头,阿旺绵羊扩繁存栏12万只,育肥出栏类乌齐牦牛2万头,龙头企业达到11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要达到200家,确保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4%以上。
随着“三江蓝天圣洁”产业的亮相,昌都的独特资源及与之相关的产品将被更充分地发掘出来,有力地促进具有昌都特色的新兴生态型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基层农牧民群众收入的强劲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