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昌都地区民政局巴桑次仁先进事迹

2014-04-01 12:3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抗震救灾为群众  共克时艰显真情

——记昌都地区民政局巴桑次仁先进事迹

 

巴桑次仁,男,藏族,19744月生,西藏卡若区人, 199510月入党,199312月参加工作,现任昌都地区民政局行地科副科长。在青海省玉树县抗震救灾期间,巴桑次仁以高度的责任感,既勇敢冲锋在前,又全力以赴保障后勤供给,有序、有效开展了抗震救灾工作,充分发挥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2010414,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特大地震。得知震情后,巴桑次仁毫不犹豫,主动请缨,要求与昌都救援队一起赶赴玉树开展救援。为早日到达玉树县结古镇开展救援工作,巴桑次仁与昌都地区赴玉树救援队的同志们,在崎岖的山路上,昼夜兼程,于15日凌晨4点到达玉树县结古镇。一下车,巴桑次仁不顾旅途疲劳,立即与昌都救援队的同志们加入到了分发救灾物资的工作中。巴桑次仁连续在救援现场一干就是82小时,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哪里有需要就奋战在哪里,哪里有任务就冲锋在哪里,在灾区,巴桑次仁还尽量将方便送给别人,他将节省下来的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送给了灾区其他救援同志。而他自己,累了,就随地歇歇。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饿了,一袋咸菜,一块面包就凑合了。晚上,他还把自己唯一一件棉大衣送给一名毫无经验、衣着单薄的救援队员取暖,而他自己却身着单衣,随地休息一会。他还顶着灾区恶劣的天气,带领抗震救灾人员走访受灾农户,做好灾民的慰问与安抚工作,他还耐心细致地做好了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稳定受灾群众恐慌情绪,维护灾区秩序,确保社会局势稳定。

抗震救灾的“联络员”

按照昌都地委、行署的安排,巴桑次仁先后四次往返玉树灾区,协调开展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于在灾区工作突出,人缘好,巴桑次仁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工作联络员。他一方面要协调昌都救援队内部卫生、消防和地震等部门工作,又要与玉树救灾部门进行协调联系,以便及时掌握灾情发展情况。他每天汇总并及时反馈救灾情况,救灾期间,共编发灾情通报、请示、汇报材料七十份,灾情数据和信息上百篇,为救灾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翔实的情况,为帮助灾区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灾情报告反映及时,内容详实,昌都籍玉树受灾群众的灾情得到了自治区、地区、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迅速对作出安排部署,开展救援工作,有力推动了玉树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救援队的“后勤部长”

玉树“4·14”地震使得结古镇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的破坏,由于生活用水用电和通讯设施的全面瘫痪,昌都地区民政、医疗、消防、地震联合救援队一行52人到达灾区后,连续4天没刷牙、没洗脸,吃不上一口热饭,同志们个个面容憔悴,蓬头垢面。为了使救援队的同志们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温暖的床睡,巴桑次仁和另外两名同志主动承担起临时帐篷搭建、食品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震后的结古镇到处是一片废墟,在地震中幸存的商铺也都在闭门停业中。根本买不到食品,联合救援队同志们的一日三餐怎么办?巴桑次仁不辞辛苦和驾驶员驱车50多公里,才在附近小镇找到一家副食品商店,购买到了大米、蔬菜、粮油等,大家终于吃上了来到地震灾区以来的第一顿久违的热饭。在长达2个多月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因长期劳累,巴桑次仁长期咳嗽不止,又接到妻子患病住院的消息,队友和家人都劝他返回休整。但他却说,工作刚刚熟悉,我要是走了,所有工作又要从头开始,那么多队员的后勤保障工作怎么办,那不是耽误了救援工作吗?为了改善救援队同志的伙食,他带病坚持,冒着风沙,寻遍方圆60多公里,终于买到了肉、菜、蛋、奶等副食品运送到了抗震第一线,他也被救援队的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后勤部长。

抗震救灾中,巴桑次仁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公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如一的为抗震救灾工作贡献自己的。20108月,巴桑次仁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图片新闻
南宫28